一、《贵州省“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规划》编制背景
“十三五”时期,我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全力推动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民族工作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力量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脱贫攻坚战按时高质量打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深入推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得到巩固和发展。总体上看,“十三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为我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十四五”时期,是我省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起步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期,也是全省各族人民推进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赋予贵州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多彩贵州新未来的新目标新定位,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的总体要求,科学编制我省“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规划,既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凝聚各族干部群众力量,团结一心,扎实推进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贵州省“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规划》指导思想
“十四五”时期我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坚持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坚持共同性和差异性辩证统一、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有机结合,坚持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战略任务和工作主线,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为基础性事业,以完善体制机制和扶持政策为保障,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创共享美好生活、推动民族地区共同迈向现代化,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思想基础、物质基础、群众基础、精神基础、社会基础和法治基础,努力为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做出贡献。
三、《贵州省“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规划》发展目标
围绕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的总体目标,突出“七个新”的具体目标: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达到新高度。各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各族人民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实现国民教育、干部教育和社会教育全覆盖。二是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迈出新步伐。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深入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省民族自治地方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均不低于7%,民族地区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三是各族人民共创共享美好生活跃上新台阶,民族地区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教育、卫生健康、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各民族平等共享基本公共服务得到提升,各族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多样化需求得到满足,民族地区生态优势进一步增强。四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形成新格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机制更加健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进机关、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进部队、进宗教活动场所等“7+N进”活动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个人不断涌现,全省9个市州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州),成功创建一批国家级及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五是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结出新硕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加快推进,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得到树立和突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更加完善,各族人民群众对中华文化认同进一步增强。六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入新阶段。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不断完善,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更加紧密,对外交流合作广泛开展,区域开放合作空间进一步拓展。七是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取得新成效。建立健全党统一领导、体系完备、运行顺畅、充满活力的民族工作体制机制,民族工作领域法规体系更加完善,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培养选拔机制更加健全,民族事务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四、《贵州省“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规划》重点任务
为确保“十四五”时期我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目标顺利实现,《规划》提出了八个方面重点任务。一是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党对民族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加强民族地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民族工作部门能力建设。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健全工作体制,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行动。三是推动民族地区迈向现代化。推进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旅游产业化、新型城镇化。四是促进各民族共创共享美好生活。保障各民族平等共享基本公共服务,优化自然人文生态,满足各族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多样化需求。五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推动各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倡导文明新风尚。六是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丰富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活动,开创民族地区开放合作新格局。七是全面深入持久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向纵深拓展,强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引领。八是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依法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加强城市和散居地区民族工作。
五、《贵州省“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规划》与《贵州省“十三五”少数民族事业发展规划》的区别和变化。
《贵州省“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规划》是我省重点规划《贵州省“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的子规划,是《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重要补充,是全省各族人民推进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的宏伟蓝图。与《贵州省“十三五”少数民族事业发展规划》相比,主要有以下改变:一是目标定位不同。《贵州省“十三五”少数民族事业发展规划》的目标定位是“围绕确保民族地区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把贵州建设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而《贵州省“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规划》围绕的目标定位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赋予贵州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多彩贵州新未来的新目标,把贵州建设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二是主要任务实施范围不同。《贵州省“十三五”少数民族事业发展规划》的核心任务和工作主线是“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要任务实施范围基本上集中在民族地区;而《贵州省“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规划》的核心战略任务和工作主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注重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例如:推动民族地区迈向现代化、促进各民族共创共享美好生活等涉及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任务实施范围集中在民族地区,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战略任务、全面深入持久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等任务则覆盖全省所有地方和单位。
六、《贵州省“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规划》的特点和亮点。
《贵州省“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规划》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和亮点:一是牢牢把握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前进方向,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根本遵循,全面深入地体现在《规划》中。二是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核心战略任务和工作主线,通过实施推动民族地区迈向现代化、促进各民族共创共享美好生活、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全面深入持久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等任务,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强大的物质力量、社会力量、精神力量和政治力量。三是强调“五个坚持”,即:坚持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坚持共同性和差异性辩证统一、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有机结合,坚持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四是突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这一基础性事业,以深入持久开展“7+N进”活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和模范创建等为抓手,形成全省各地争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争当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新格局。
七、保障《贵州省“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规划》顺利实施的措施。
为了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将做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民委委员制度和政府民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在规划实施中的职能,协调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定期研究部署推进规划实施工作,确保规划任务如期完成。二是制定规划实施方案,将规划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省直有关单位、各市州人民政府,同时抓好规划落实的监督检查,建立规划实施情况年度报告制度,组织开展规划中期和期末评估,定期向国家民委、省人民政府报告。三是加强与其他部门和地区沟通,共同争取更多的国家政策支持,充分用好用活国家和省支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快落实规划提出的财税、金融、用地、人才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全面深化改革,为规划实施提供政策环境保障。四是加强规划的宣传解读,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和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大众广泛宣传介绍规划描绘的蓝图,充分调动全省社会各界的力量支持和推动规划实施。
版权所有:榕江县人民政府 黔ICP备16003252号 网站标识码:5226320001 贵公网安备 52263202522634号
地址:榕江县古州北路29号 联系电话:0855—6622836 主办:榕江县人民政府
承办:榕江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贵州博虹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