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之光,制度优势在洪峰中的“立体投射”。当624洪水席卷而来,榕江将党的二十大“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部署转化为“网格覆盖、上下联动”的实战体系,干部下沉一线逐户排查,多部门建立24小时应急响应机制,社会力量自发形成救援网络。这种“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的治理格局,让冲锋舟在积水中开辟生命通道,让临时安置点在断电后迅速亮起灯火。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榕江用制度的韧性在洪水中构筑起立体防护网。
团结之舟,共同体意识在浊浪中的“破浪前行”。从沿海地区的救援物资星夜驰援,到邻省车队自费运送生活物资;从本地侗族村寨组成“护寨队”,到苗族商户打开门店供群众避难——不同地域、民族的力量在洪水中凝聚成舟。更动人的是,“村超”球员放下足球扛起铁锹,退休教师主动担任安置点志愿者,各民族群众用方言共喊“加油”的声浪盖过洪水轰鸣。这种超越个体的团结实践,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危难时刻的生动演绎。
文化之基,集体主义基因在淤泥中的“破土生长”。在清淤现场,年轻人自发组成“人链”传递沙袋;在受灾商铺,邻里间互相帮衬搬运货物;在安置点,老人用传统手艺为一线士兵翻炒暖心“牛瘪”——这些源自中华文化基因的集体行动,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转化为具体实践。当侗族大歌在废墟旁响起,当苗绣纹样出现在救援物资包装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抗洪中完成了一次深度对话,彰显了“人民至上”理念的文化根基。
当洪水退去,期待清理后的“村超”球场的首场友谊赛,商铺门前的石板路被重新铺就——榕江人用重建的脚步续写着坚韧。相信这场斗争留下的,不仅是基础设施的修复,更是精神层面的传承:它证明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是“人心凝聚”,民族团结的真谛是“行动自觉”。当这份在洪水中淬炼的精神力量融入民族复兴征程,必将成为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生动注脚,推动“中国之治”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芒。(计划乡张文供稿)
版权所有:榕江县人民政府 黔ICP备16003252号 网站标识码:5226320001 贵公网安备 52263202522634号
地址:榕江县古州北路29号 联系电话:0855—6622836 主办:榕江县人民政府
承办:榕江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贵州博虹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