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乡镇动态
  • 2025
  • 08/08
  • 11:15
  • 来源
  • 寨蒿镇人民政府
  • 访问量
  • 暂无
  • 字体
  • 分享

姚本仙: 党员“仙人掌”扎根乡土 带富一方百姓

昏雨交织的午后,榕江县寨蒿镇三洲村的罗汉果基地里,雨滴砸在叶片上噼啪作响。姚本仙正带着几名工人弯腰清理排水沟,扶直被雨水冲得歪斜的株苗,手指在泥泞里来回穿梭,早已沾满了泥土。“这些苗就像孩子,一点都马虎不得。”她抹了把脸上的雨水,笑着说。因为名字中带个“仙”字,村民们总爱叫她“仙人掌”——这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凭着党员的韧劲和一双勤劳的手,在贫瘠的土地上种出了致富的希望。

勇当产业“探路人”

2017年到2021年,姚本仙在三洲村担任妇女主任兼安全员。那几年,她看着乡亲们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守着几分薄田种玉米、水稻,一年到头攒不下几个钱,心里急得慌。“国家号召乡村振兴,镇上也推百香果、罗汉果这些特色种植,我寻思着,不能光看着大家穷。”2021年,她咬咬牙辞去村干部职务,决定自己先“蹚条路”。

“搞农业就是要踏踏实实,肯干敢干,荒山也能变金山。”这是姚本仙常挂在嘴边的话。当年,她揣着自筹的50万元,带着村里的乡亲们一口气种了400亩油茶和300亩百香果。可第一年下来,收入才20多万元,连本钱都没赚回来。村里开始有闲言碎语:“怕是瞎折腾,钱都打了水漂。”

姚本仙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我是党员,不能就这么倒下。亏钱不可怕,怕的是乡亲们没了盼头。”她硬扛着压力,一边继续管护基地,一边给大家打气。那年,她的基地让50多个贫困户有了活干,年底还获得了镇里授予的脱贫攻坚“最美劳动者”称号。“产业振兴,总要有人先试。”她把荣誉证书贴在墙上,也刻在了心里。

敢做致富“开路人”

基地建在坡上,收果的时候全靠人背肩扛,一来一回要走几里山路。姚本仙看着大家累得直喘气,心里明白:“要致富,先修路,路通了,产业才有奔头。”她跑部门、找资源,硬生生克服各种困难,把一条能过三轮车的产业路修到了田埂边。“现在收果、运肥料方便多了,一天能多干不少活!”帮工的村民们都乐了。

路通了,姚本仙调整了种植结构。2022年,她种了180亩百香果和50亩西瓜,收入涨到28万元。可她又琢磨开了:“百香果、西瓜种的人越来越多,市场快饱和了,得换个思路。”油茶见效慢,她便想着“以短养长”——在油茶地里套种生长期短的作物。

2023年,姚本仙专门跑到浙江学技术,回来后在油茶基地套种了200亩姜黄。没想到这不起眼的中药材当年就卖了30万元。“你看,田埂上真能挖出‘黄金’!”她捧着金灿灿的姜黄,笑得合不拢嘴。同年,她又在车江坝区包了146亩高标准农田,搞起“稻+菜+油”轮作,一季水稻、一季蔬菜、一季油菜,一年下来收了80吨水稻、200吨蔬菜,光菜籽油就榨了10吨,土地一下子“活”了起来。

甘为群众“领路人”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这几年,姚本仙的“版图”越扩越大,车江坝区的农田从146亩扩到400亩,2024年收了160吨水稻,冬季蔬菜和油菜卖了36万元;同期,还在寨蒿镇开辟了1100亩中药材淡竹叶基地,“这是贵州地道药材,市场抢着要,又是一条‘绿金链’!”

基地常年雇着200多个村民,一年发工资超50万元。贫困户王大姐算过一笔账:“在基地干活,一天能挣120块,不用出远门,还能照顾家里,比打工强多了。”姚本仙还把罗汉果、姜黄的种植技术手把手教给100多户乡亲,谁有问题找她,她随叫随到。到了采收季,她还联系广东、广西的老客户,找村里的主播帮忙带货,让地里的收成顺着物流车卖到全国各地。

如今,站在挂满果实的罗汉果架下,姚本仙闻着空气里淡淡的果香,笑得格外踏实。“虽然赚得不算多,但看着大家钱包鼓了,日子有奔头了,心里比啥都暖。”这位被叫做“仙人掌”的党员,正带着乡亲们在田埂上继续往前闯,把更多黄土变成“金山”,把乡村振兴的路越走越宽。

微博
微信

版权所有:榕江县人民政府 黔ICP备16003252号 网站标识码:5226320001 贵公网安备 52263202522634号

地址:榕江县古州北路29号 联系电话:0855—6622836 主办:榕江县人民政府

承办:榕江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贵州博虹科技有限公司

推荐使用1920*1080分辨率,谷歌、火狐、360极速、IE9+以上浏览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