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门动态
  • 2025
  • 08/22
  • 11:23
  • 来源
  • 黔东南州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榕江县管理部
  • 作者
  • 石倩
  • 访问量
  • 暂无
  • 字体
  • 分享

桥乌村的选调岁月:把青春绣进苗水风情里

2023年12月,我拖着行李箱走进榕江县三江水族乡桥乌村时,村里老榕树的叶子落了大半,湿冷的风卷着水汽往衣领里钻。那时的我不会想到,这方聚居着苗、水两族乡亲的土地,会用六百多个日夜,把一个满口普通话的“学生娃”,淬炼成能飙几句苗话、能踩半段芦笙舞步的“村里人”。

一、从“饭桌上的旁听者”到“苗话里的自家人”:在交融中暖民心

刚驻村时,语言像道无形的墙。村支书和村干们常说苗话,饭桌上他们聊得热火朝天,我却像听“密码”似的,只能跟着傻笑点头。有回村支书用苗话喊我“吃饭”,我愣在原地没反应,后来才知道那句“嫩噶”就是“吃饭”的意思。

不甘心总当“旁听者”,我开始主动追着村干问:“刚刚那句啥意思?”他们总会耐心解释,还会特意教我些日常词。“达莫”是“老表”,“喝酒”是“伙旧”,“叔叔”是“耶”。某天聊天时,我突然想起刚学会的“噜啦(邋遢)”,顺嘴就冒了出来,满屋子人顿时笑作一团。支书拍着旁边村干的肩膀打趣:“连倩都说你噜啦了,你还笑哦。”

这几句蹩脚苗话,成了我们之间的“开心密码”。如今我虽已离开桥乌村,村干们还会在微信群里聊起这个词,还会说“一想起那句‘噜啦’就笑得肚子疼!”。原来,那些笨拙的努力,早已悄悄成了彼此记挂的理由。

二、从“盛装旁观者”到“舞步参与者”:在传承中聚民心

第一次穿上苗族盛装,是为了给去村超比赛的桥乌村足球队加油。当我换上那套百鸟衣,银冠上的响铃随着脚步叮当响,村民们围着我直夸:“倩妹变成真正的苗妹啦,真漂亮!”

到了村超现场,芦笙一响,村民们自然地拉起手跳成一圈。我站在圈外手足无措,村干姐姐一把拽过我的手:“跟着节奏踩,看看她们怎么跳的,不要害羞。”起初总踩错拍子,银饰碰撞的叮当声都跟着乱了节奏,但身边的笑声混着芦笙的调子裹着我,脚步慢慢顺了起来。跟着跳了几圈,耳边的银铃响得格外清亮,混着芦笙的悠长调子,成了听过最动人的旋律。

后来,村里有活动我总盼着能穿民族衣裳。村干姐姐今天带件水衣,明天拿件侗衣,我穿着这些衣裳去拍照、去村超、去过瓜节。那些不同民族的纹样在风里连成了一片——原来融入一种文化,未必需要样样精通,那些被拉着跳舞的瞬间、被夸“像苗家姑娘”的时刻,就已经是最深的相融了。

三、从“有所为”到“有所悟”:在离别时懂深情

驻村一年多,脚下的泥土记得我们一起干的那些事:帮村民们种油菜、水稻、百香果;落实惠民政策,为符合条件的村民申请因户施策补助、外出务工交通补贴和临时救助;帮全村缴纳医保和养老保险;调解了好几起邻里纠纷;推动建了3个便民小屋和1间农家书屋……这些事琐碎得像田埂上的草,却在日复一日里,悄悄把“外来人”的标签磨成了“自家人”的模样。

离开桥乌村的那天下午,村两委的同志们都聚在村委会,村支书手捧一面锦旗郑重地交到我手中,红色缎面上“驻村帮扶结深情,情系百姓似亲人”十四个金字格外醒目。我们在村委会门口合影,快门按下的瞬间,村干姐姐说了一句“倩常回来看看”,让我不禁红了眼眶。

更让我心头发热的是,村民叔妈特意赶来送我。她把一个袋子塞到我手里,轻声说:“知道你喜欢穿苗衣,这是我亲手做的,你带着。”打开袋子,一件靛青色的手工苗衣静静躺着,针脚里藏着说不出的暖。

这件苗衣、这面锦旗,比任何奖状都珍贵。它们让我懂了:群众心里有杆秤,你把他们当亲人,他们就把你刻进牵挂里。这段经历教会我,基层工作的价值,不在完成多少量化指标,而在用真心换真心的过程中,与群众结下的深厚情谊。是桥乌村的乡亲们,让“倩妹”这个称呼有了温度,也让我对“为民服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如今再想起桥乌村,耳边会飘来芦笙的调子,眼前会闪过银饰的光亮,鼻尖会萦绕干鱼的香气。那几句蹩脚的苗话,半段生涩的芦笙舞,叔妈绣的苗衣,还有锦旗上滚烫的字迹,早已把“群众”二字,绣进了我的青春里。而桥乌村的风,会永远带着苗水风情的暖意,陪着“倩妹”走向更远的路。


(石倩(左三)与桥乌村委会成员合影)


微博
微信

版权所有:榕江县人民政府 黔ICP备16003252号 网站标识码:5226320001 贵公网安备 52263202522634号

地址:榕江县古州北路29号 联系电话:0855—6622836 主办:榕江县人民政府

承办:榕江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推荐使用1920*1080分辨率,谷歌、火狐、360极速、IE9+以上浏览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