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在每年六月进入高峰期,它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婴幼儿。典型病例表现为发热,伴手掌、脚掌斑丘疹或疱疹,口腔粘膜疱疹或溃疡,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重症表现。个别由EV71型肠道病毒引起的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接触病人的疱疹液、粪便和呼吸道分泌物(如咳嗽飞沫) 等感染,也可通过接触被病人的疱疹液、粪便和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物品感染,托幼机构在高峰期易造成交叉感染。
(一)居室和教室应勤通风,加强消毒;学校和托幼机构应加强餐具、玩具等物品消毒;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要定期在阳光下暴晒;
(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后、接触不洁物品后应用肥皂水或洗手液给儿童洗手;流行季节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三)自愿接种EV71疫苗。接种肠道病毒71型(EV71)灭活疫苗可预防EV71导致的手足口病,该疫苗的接种对象为6月龄-5岁儿童,鼓励适龄儿童尽早接种;
(四)及时就医。若孩子出现发热伴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同时监护人要密切观察病情,一旦发现患儿出现持续高烧不退、肢体抖动、呕吐、脸色苍白、哭闹不安或精神萎靡等表现时,立即到定点救治医院就诊。
夏秋季是野生蘑菇生长旺盛的季节,由于一些野生毒蘑菇与可食用野生蘑菇外观十分相似,民众常常误采误食毒蘑菇引起中毒。根据以往监测显示,贵州省以胃肠炎型蘑菇中毒为主,中毒者症状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但误食能导致死亡的急性肝损害型的剧毒蘑菇也偶有发生,因此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
(2)太幼小的蘑菇难以辨别,容易混杂有毒种类,尽量不采食。(3)炒熟煮透后再吃,有些菌种的毒素经高温加热后可被破坏,但也要知晓高温并不能分解某些剧毒毒素。(4)每餐最好只吃一种蘑菇,避免掺杂毒蘑菇的可能。(5)吃菌不喝酒。饮酒可能促进或加速某些毒素吸收,引起或加重中毒。(6)不给小孩老人吃。老人和小孩抗毒能力弱,发病致死率较高。进食野生菌后72小时内,有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或其他不适者,都要高度怀疑野生菌中毒,蘑菇中毒目前尚无特效解毒治疗方法,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1)立即就医。告诉接诊医生自己进食野生蘑菇的种类、时间、地点和同餐者。就医时携带剩余野生菌或照片,以备鉴定野生菌的种类,确定有效的治疗措施和判断预后。(2)在中毒者神志清楚的情况下尽快催吐,可用手指抠咽部或用器俱压迫舌根部即可引起呕吐,可反复多次催吐,以减少毒素吸收。(3)如果就诊医院不具备救治野生菌的医疗条件,医院要立即向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报告,尽快转到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