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持续推动“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多措并举有序推进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步伐。
一是强化政策保障,建立健全民族特色文化保护机构。先后颁布《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医药侗医药发展条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文书保护条例》等9部地方性法规,并配套出台了系列文件,不断完善保护工作制度。同时,配套设置与民族特色文化息息相关的保护研究机构。
二是深化资源普查,深入推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目前,全州共普查到民族特色文化资源线索5200条,收集到调查资料200余册,整理出版50余本民族文化丛书。成功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项(侗族大歌),国家级56项78处,省级非遗218项307处。2012年12月,国家文化部批准设立“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将黔东南民族文化纳入国家层面进行整体性保护。
三是完善非遗保护体系,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建立国家、省、州、县四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保护体系,形成老、中、青结构合理的传承格局。通过开展传承人职称认定,增强传承人文化自信心。严格落实传承人待遇,按国家级、省级、州级和县(市)级不同标准每人每年足额发放传承补助经费,全力保障传承。全州现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48人、省级170人、州级294人、县市级4013人。
四是夯实阵地基础,建设民族特色文化传承体验设施。坚持以非遗小镇为引领、以非遗展示馆为骨干、以村落非遗传习基地为支撑的模式,打造了雷山西江、肇兴侗寨、丹寨万达等一批非遗特色小镇,建成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等一批综合性非遗展示博物馆(展示馆),建成各类非遗工作站、非遗传习中心(基地、所)358处。
五是突出区域重点,全面加强区域整体性保护工作。黔东南州成功申报“2020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州)”。全州共409个传统村落,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对传统村落的鼓楼、花桥、戏台、踩鼓场等进行保护性修缮,对村落非遗资源进行挖掘整理和抢救记录,保护非遗存续空间,优化文化生态。连续举办“侗族大歌百村歌唱大赛”“苗族民歌百村歌唱大赛”“传统戏剧展演”等活动,对重点区域的民族特色文化进行保护,提升群众文化自信心和文化传承自觉性。
六是坚持保护优先,大力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融合教育、民宗、文旅等部门资源,全力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全州形成以凯里学院、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2所高校为龙头、16所县级职业技术学校为骨干、305所乡村中小学示范项目学校为纽带的民族文化进校园体系,带动1000余所学校常态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
七是挖掘节日文化,打造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千村百节”品牌。黔东南州依托丰富的节庆资源,组织举办台江苗族姊妹节、施洞独木龙舟节、雷山苗年、黎平侗年、榕江萨玛节、从江侗族大歌节等一批重大节庆活动,黔东南节庆活动成功申报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千村百节”品牌。
八是强化宣传展示,提高民族特色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组织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参加英国伦敦时装周“中国之夜”、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国内外重大活动;2018年央视春晚在黔东南肇兴设立分会场,2020年开始,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资源开发司指导,中国非遗保护协会牵头主办的“中国丹寨非遗周”活动永久落户在丹寨县万达小镇。
九是深化文旅融合,促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围绕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目标,大力开展民族特色文化观光游、研学游、体验游,推出“魅力黔东南多彩非遗体验走廊”“苗疆非遗研学主题体验走廊”和“百里侗寨非遗主题体验走廊”等系列旅游线路,成功打造“中国丹寨非遗周”等10余个非遗品牌,不断提升“民族原生态·锦绣黔东南”品牌知名度。
版权所有:榕江县人民政府 黔ICP备16003252号 网站标识码:5226320001 贵公网安备 52263202522634号
地址:榕江县古州北路29号 联系电话:0855—6622836 主办:榕江县人民政府
承办:榕江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贵州博虹科技有限公司